打造永不沉沒的台灣方舟—國際金融海嘯給我們的啟示

在座各位貴賓、女士、先生,大家早安,大家好!

首先,登輝要感謝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智庫、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這次大家共同出力,籌辦了這場經濟研討會,發揮群策群力的力量,共同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出建議。

二○○八年以來國內外經濟情勢發展令人非常擔憂。金融海嘯導致先進國家經濟泡沫破滅、銀行倒閉、失業率攀升。不少國家雖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寬鬆貨幣政策來創造國內需求與工作機會,但過去二十年全球化讓這些國家的製造業都流向中國,並過度強調國際經濟整合的規模效果,使得政策效果有限。最近希臘國債問題再度浮出檯面,連西班牙、義大利與比利時亦出現銀行擠兌,顯示民眾對政府處理國債問題的不信任,可見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整合所隱藏的風險遠遠超過我們所認知的程度。

這樣的經濟局面就像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洪水,沖垮許多國家的政府、銀行、企業以及民眾的工作機會,讓登輝想到聖經創世紀大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貪婪,計畫以洪水消滅惡人,但發現諾亞是個義人,於是要諾亞造方舟,將家人與日後可以重新發展的動植物裝載到船上,以躲過滅亡的命運。這個故事對當今的台灣充滿了啟示,特別以此與各位分享。

登輝認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在於增進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其中兩大支柱就是以經貿自主確立發展的主體性與以技術優勢維持成長的動能。台灣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雖沒有能力主導或改變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但國家領導人要有堅定的發展的主體意識,否則台灣在全球經濟汪洋大海中就會淪為漂流木,無方向的航行,無動力的漂浮,讓台灣的民眾對未來不再有希望,面對不確定性充滿恐懼與不安。所以,當務之急就是以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打造台灣成為一艘安全又有續航力的諾亞方舟,讓這艘船上所有乘員體認到生命共同體的真實。唯有如此,台灣社會才能重新找回國家的榮耀感,到達我們的命運之地。

登輝認為我們應以此次金融海嘯為借鏡,重新思考: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主從關係的調整、降低對中國經貿的依賴以及農業與能源自主程度的提升等問題,這三大問題彼此緊密扣連,攸關台灣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重新界定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的主從關係

此次金融海嘯起因於歐美金融機構的貪婪,加上政治人物與經濟學者過份誇大金融體系鬆綁的效果,認為資本市場參與者理性決策就能讓資本市場不僅能夠自我偵錯、自我修正;強調鬆綁有助於資本市場效率的提升,卻忽略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有效管理並降低風險以及將國民儲蓄所匯集龐大資金用於國內資本形成,結果經濟靠資本市場撐起榮景,過度鬆綁終至釀成大禍。一旦金融機構整併形成「大到不能倒」的局面,又迫使各國政府投入龐大資金拯救這些金融機構,破壞市場紀律與加深道德風險。

登輝認為,金融體系不是只為了貪婪的金錢遊戲而存在。不少人看到金融服務業附加價值占GDP比重因經濟發展而持續上升就鼓吹鬆綁能讓金融部門的發展帶動經濟成長,結果金融部門的角色由協助實體經濟發展變為主導經濟發展。未來,我們必須重新界定實體經濟與金融部門的主從關係:以實體的農業與製造業為主,以金融服務為從。金融部門功能應是將國民儲蓄導入國內資本的形成,特別是維持國內製造業技術優勢。不管是從事研發、創立品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還是技術在國內生根都需要大量資金,但目前用於促進技術生根的資金實在太少。政府金融政策不能只是鬆綁,有新的金融商品就應該有對應的金融監理機制,這樣才有辦法將國際金融危機阻隔於外。

降低對中國經貿的依賴

過去四年,政府所強調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發展模式,就像是浮士德用靈魂與魔鬼從事交易一樣,以至高無上的發展主體性去換取少數財團與大企業的經濟利益,以致經貿過度依賴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因選擇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而逐漸喪失,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使得國內工作機會不易增加,台商海外生產所需機器設備、半成品以及原物料雖帶動台灣出口與經濟成長,但薪資停滯不漲。上中下游以及週邊產業外移中國等於間接協助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策略,未來在中國台商將逐步減少從台灣進口上述商品,更加深了海外生產模式的危機。整體來說,台灣正陷入經貿依賴中國、經濟成長動能減弱以及社會裂解的嚴重困境,這必須靠確立經貿自主以及維持技術優勢才能扭轉。

提高農業與能源的安全係數

不少人認為台灣農業不具國際競爭力,加上只重國際貿易輕忽國內貿易,在國際貿易談判時台灣的農業總是被犧牲,導致超過四分之一的耕地休耕或廢耕,而糧食自給率則降到百分之三十二,遠低於國際水準;亦有不少人認為台灣只需依靠進口石油與煤等化石燃料作為主要能源,能源自給率只有千分之六。這種思維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變的時刻。

  目前國際上已有自給自足的成功模式,例如有機農業與再生能源。農業可說是真正的萬年產業,然而現代化農耕建立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與基因改造作物之上,不僅破壞環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並且危害農耕者與消費者的健康,我們必須調整農業發展方向。農業不僅供應糧食,它還具有帶動經濟成長、提供工作機會、維護環境生態以及促進社會安定等諸多戰略價值,所以不能單純從產值的角度來看待他的重要性。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帶著新觀念與新技術返鄉耕種,這是很好的現象;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應該要特別維護小農權益,鼓勵資源循環利用與在地產銷,特別是學校午餐的食材應該由當地農民供應,協助在地農業的發展。

至於能源政策,政府應該要積極鼓勵再生能源的發展,讓再生能源成為台灣創造工作機會的新興產業。這方面北歐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瑞典在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後便積極發展生質能源,丹麥即使擁有北海油源也積極發展風力發電,他們都是基於石油資源總有一天會用完的長遠眼光而投入研發,不因國家小、人口少而喪失走在世界前端的志氣,這些國家積極維護能源與經濟的自主性,才有今天在綠色科技乃至社會經濟發展非凡成就。

要讓台灣成為諾亞方舟而非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求快而忽略了結構的安全,結果一撞到冰山便沉沒。我們要將台灣打造成一艘能夠通過大洪水考驗的諾亞方舟,而不是不堪一擊的鐵達尼號;經濟發展不能只強調自由開放而忽略國家經濟安全,不能只重視出口而忽略農業與能源自主的重要性。過去我們對於自由市場有太多迷思,把許多屬於國家的責任丟給市場解決,未來政府應積極保障全球化下人民維持基本生活的權利,恢復人民對市場經濟的信任。如何修正這些不正確的經濟思維,重新調整策略,是今天舉辦這個研討會的目的,希望大家集思廣益,帶領台灣突破困境,讓人民生活更好、社會更有榮耀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