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CFA經統戰略
黃天麟
(一)中國之奪台計劃
中國對台的「經統」戰略,其實並不新鮮,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奪台計畫之核心。而它之能在過去十年,得心應手達到「化獨漸統」的純青境界,應是拜「馬劉政府」上台,一意傾中、媚華政策之賜;而九劉政府之所以能實現,八年民進黨政府的對中「積極開放」政策厥功至偉。
中國之奪台計畫一開始是兵分三路,軍事、政治、經濟三頭並進的。即政治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六十年的堅持,表面上似獲得一些成功,如中美、中日建交,雙方無不強調認知「一個中國」,但認知歸認知,美、日及其他各國與台灣還是保持非官方關係,台灣護照仍然通行無阻;軍事上中國之擴軍夙夜匪懈,在台海對岸也擺了千餘枚飛彈,國防預算更是年高達1兆8千多億元(台幣),但儘管中國打上洲際飛彈,亦能打下人造衛星,中國仍然無法踏出美、日安保的第一島鏈,台灣即被包括在內。到現在,中國奪台計畫之唯一成就,應只是其經濟吸納的「經統」策略,而且幾已達到最後「水到渠成」的階段。
(二)中國「以經促統」的效益無遠弗屆(一箭四雕)
經濟表面上附屬於政治,但長期看,政治卻是決定於經濟,大國之所以會興衰,其決定的因素就是經濟。所謂「中國之崛起」,表示的不是它的飛彈,而是近十年快速的經濟成就,蘇聯之崩塌,也是近代史顯明的例子。中共的「以經促統」在這領域上發揮了「一箭四雕」之效。
第一,它成功誘置了至少4000億美元的台灣生產性資金投資中國,附帶帶去人才、技術與世界市場。尤其二000年的「積極開放」,讓中國在四、五年間,由勞力密集產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科技王國,也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產品之出口,其一半係台商所貢獻。由此累計的外匯存底,達1兆9千億美金,成為中國在世界各地打壓台灣地位的無限靠山。
北京亦以此1兆9千多億美金存底的實力,在美洲各地佈樁,建構了龐大的遊說團,影響美國的政策。「美國與中國分享共同利益」的論述,現已逐漸深入美國人的思維,把台灣的本土主張視為「和平及安全的威脅」,即日益成為白宮的認知。不久,中國之經濟力可能迫使美國退出第一島鏈。弔詭的是,台灣卻在此一過程中扮演了最關鍵的「積極促進者」角色。
北京亦以此因台商而崛起的經濟力量,力推ASEAN+1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安排,將東南亞各國納入其政經勢力範圍之內,並刻意排除台灣,脅迫東南亞各國不得與台灣簽訂任何具國家主權意涵的FTA,以利北京對台的「經統」政策,並迫使台灣走入由北京設計好的「一中市場」。(註:馬總統近月來所熱中的ECFA就是迎合此北京大策略的「終極統一架構安排」)
中國「以經促統」政箭所射下的最大一鵰應是台灣。北京的領導人深知,以中國之大足可發揮「以大吃小」之市場原理,有計畫地誘導台灣企業依賴中國廉價勞工,讓其失去升級轉型的衝力與欲求,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逐年停滯後退。台灣的企業一面力拼對中國之投資,一面對國內之投資即年年破底,台灣經濟之動力隨之頓失,成長率大降,勞工即永處於失業之陰影下,薪資八年來不增反減,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之世界排名亦由一九九九年之第30名倒退至二00七年之第38名,失去國際競爭力的台灣出口排名亦由第11名落至第18名。選民對綠色執政之信心漸失,民怨四起。
更糟的是,與中國之經貿越是結合,依賴越深,進一步結合之呼喚即越高,敵我意識即越趨模糊,終於認敵為友,選民的政治光譜亦逐年向藍、向中移動,對「終極統一」的抗拒感漸失(註:最近幾次本土社團之動員不如預期與此有關),代之「神州、天府」觀念支配了國人思維。在北京的監視下,本土運動也失去了經濟的後援,動力漸失,以「親中」、「終極統一」為政策目標的政黨之壯大成為必然,奠定了中國國民黨復辟的廣泛社會基礎。
(三)「以經促統」政策為何會成功?
三路並進的中國奪台計畫,相對於軍、政二頭遲遲不進,為何「經統」這一策略會一馬當先,如入無人之境快速推進呢?考其原因,應是:第一,中國充分利用商賈對「利」脆弱的一面,諸如「商人無祖國」的利益薰心論述;第二,北京的領導群充分瞭解中國與台灣大小懸殊,大經濟體必吸納小經濟體的「核心—邊陲」市場原理,細心規劃推動之故。【註:中國土地為台灣之267倍大(其大小比與台灣與澎湖之比相埒),所以只要營造人員、資金往來之自由環境,大吸小之磁吸立刻產生,台灣與中國語文之相通,國人長期受大中華思想教育等等均加添了中國磁吸之強度。】
邊陲化絕對不是無法阻擋的一項趨勢。只要在政治上設置某些障礙,就可遲延,甚至完全化解「被邊陲化」的困境。一九九六年的「戒急用忍」,成功限制了台灣晶圓、面版、石化等產業之登陸,保住了兆元產業即是一例;美國對古巴之禁運及冷戰時期對蘇聯之圍堵都是成功之案例,問題只在於政策之能否貫徹,領導者有否決心而已。
遺憾的是,當執政的李政權在推動「戒急用忍」政策之時,最大的在野民進黨卻大談「大膽西進」,潑上冷水,大大削弱了「戒急用忍」政策的功效。二000年民進黨執政即轉而採取「積極開放」政策,一舉開放七千多項包括電腦、NB在內的製造業登陸設廠,中國之能在四、五年內一躍成為科技王國,可以說完全得助於台灣的積極開放政策。
(四)「經統」戰略奏效,成功絆倒本土政權
因「積極開放」的「積極」,強烈傳給國人一項暗示,即「開放是好的,對台有利」,國人對台商之看法從而開始轉變,由「資敵」蛻變為「有貢獻」,西進於焉成為政治正確、經濟正確,「一國兩制有什麼不好」之言論亦開始時有所聞。二00二年當扁政府論述出現「經濟統合論」後,台商進一步成為「天之驕子」,且被捧為「經濟尖兵」,是披荊斬棘的拓荒英雄,台商主宰了台灣政府之對中國政策。「經統」概念逐步深入民間,本土論述隨之失去支持,種下了二00五年十二月三合一選舉本土勢力潰不成軍的惡因。
二00七年馬英九提「終極統一」,「一中市場」亦成選戰主題,但經八年「經統」政策之薰陶下,「終極統一、一中市場」均已激不起國人之戒心,國人仍然選擇了高舉「經統」的馬英九做為總統。
(五)「經統」戰略的總結篇-ECFA
高舉「經統」路線而當選的馬總統,當然對過去民進黨政府未完成的,如直航、取消40%投資限制、人民幣在台兌換、銀行登陸、中資來台,等等「經統」政策快馬加鞭,一氣呵成,以「正常化」來掩飾其「經統」傾中政策,其「積極性」幾可以「暴衝」或「積極到卑躬屈膝」來加以形容。馬劉政府當然深知,只要「經統」戰略奏效,「統一」就會水到渠成,其所以要如此「委屈求賜」,顯然背後有個不移的最終目的-即統一。最近他們又趁第三次江陳會之即將召開,提出與中國簽訂「ECFA」的總結性「經統」大戰略構思,名稱雖然好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本質上這是不折不扣想把中國長年的「經統」路線予以固化,把台灣推向「終極統一」的架構協議(註:以英文解讀即是Eventual Colonization Framework Arrangement)殖民台灣。其深層意識,至此已完全流露無遺。
(六)台灣真正的危機
俗語說:「明鎗易躲,暗箭難逃」。馬劉政府「終極統一架構協議ECFA」之提出,及其所暴露的賣台意圖,對台灣來說或許是轉兇趨吉的天賜契機。若拒絕「終統」的台灣人民,能藉由他們對ECFA之推動而覺醒,激起無比迫切的危機感,團結站出為民主、自由、自主、繁榮而奉獻其應有的責任,即台灣安矣,危機亦必能成為轉機;但若國人(包括民進黨的諸公),如過去,就是不相信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結合會促使台灣經濟衰微的邊陲化定律,不相信「經濟的統合」與「台灣主權獨立」是兩個完全不能共存的目標,濛濛懂懂只聽信商賈之一派胡言,盲從統媒、統學之指使,即國人受中國統一殖民之日,確已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