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簽訂後,香港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大量北移中國,僅靠中國觀光客的旅遊相關產業帶動經濟成長,工作機會多轉為不穩定的臨時工、低技術、低薪的職位為主。另一方面,開放中資赴港炒作房市與股市,導致房價狂飆,貧富差距擴大,香港已成為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者。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讓香港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的掌控。

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前,中國政府一再宣揚CEPA是「順應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以及「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等原則;這跟馬政府、中經院研究報告或中國商務部研究報告的說詞相當一致。本質上,CEPA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地方特區政府的特殊政策。整個協商過程,不僅排除大多數香港人民的參與,一切的協商,從不公開透明,對產業發展及勞工就業的衝擊,也未經過完整的評估。香港政府只是一再強調CEPA對香港經濟的利益,而避談不利的影響。現在馬政府排山倒海地宣傳ECFA的好處,而漠視ECFA的不利衝擊,與過去港府的作法如出一轍。

香港政府一再宣傳,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香港製造業會因零關稅而回港設廠,創造工作機會。但事實上,簽訂後卻事與願違,香港製造業的生產總值自2003年的44,403百萬港元(占GDP的3.7%),降到2008年的38,710百萬港元(僅占GDP的2.5%)。顯然,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港商並沒有因零關稅而回港投資設廠,創造工作機會。而且,香港生產性服務業亦因進入中國市場障礙降低,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導致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空洞化,各行業專業人才紛紛北移中國,只留下低階、低薪資、條件差的工作。現在馬政府也以同樣的說詞,強調簽訂ECFA後,就可以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但從香港的經驗來看,可能嗎?

雖然CEPA生效後中國遊客至香港觀光,尤其是自由行,帶動了香港零售、觀光、飯店、休閒旅遊業的成長,為香港創造一些工作機會,使香港經濟成長率有所提升,但只有少數人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2006年香港零售、飲食、酒店業平均薪資甚至還下跌0.5%。CEPA只對大型港資企業和跨國企業拓展中國業務有利;資金北移後,勞工只得接受更低的工資。香港與中國財團在CEPA框架下更容易取得資金,炒作香港股市和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香港勞工受到更大的傷害。況且依賴中國遊客來帶動香港經濟成長,是由中國來掌控香港的經濟發展命脈。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讓香港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的掌控。

CEPA不僅未能讓香港製造業振衰起敝,反而使製造業空洞化,勞工薪資所得下降,貧富差距擴大。CEPA簽訂後,製造業部門就業人數由2003年的17萬2千餘人,縮減到2007年的14萬6千7百多人。平均薪資所得,更由港幣27,708元下降至24,244元。香港貧窮問題持續惡化,貧窮人口由2003年的116.6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21.2萬人,到2009年上半年更提高到123.6萬人,是歷年來最高數字。最貧窮及最富有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2001年,最富有的十分一家戶的收入是最貧窮十分一家戶的45.78倍,到2006年擴大為51.75倍; 2006年的基尼係數0.533,為亞洲區最高,被聯合國指為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者。

顯然簽訂ECFA後,將如香港的CEPA造成去工業化(製造業空洞化)的結果一樣,衝擊台灣的工業與農業,因此釋放出上百萬的失業人口,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