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經濟困境、展望台灣未來-台灣如何因應世界局勢變化

李登輝

  自二○○○年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持續受到國內政治不安定影響,到了二○○八年十月更遭受突如其來的全球性景氣衰退風暴襲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新政府由於能力、判斷與決策力量的不足,難以有效領導,使得台灣人民更加陷入五里霧中,徬徨不知所措。所以,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境,找出正確的新方向,是大家所關心的事情。也因此,今天我以「打破經濟困境、展望台灣未來」為題,提出四個問題與相關解決方案,希望能和大家來一起思考對策。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全球金融危機與需求大幅衰退對台灣的影響。
  第二,台灣經濟的挑戰與機會。
  第三,解決失業與貧富差距問題。
  第四,台灣產業結構須再度調整。

壹、全球金融危機與需求大幅衰退對台灣的影響

  這次全球性的景氣衰退不只是異例而已,還有我們必須加以注意的特徵。

  說是異例,主要原因是以前頂多世界局部地區經濟與景氣衰退,其他地區尚能保持平穩,這次卻是全球大規模地陷入風暴,即便中國與印度經濟持續成長仍無法挽回頹勢。

  而且,這次景氣突然大幅衰退,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事發突然。二○○八年十月之後,半年之間出現全球性需求急凍現象,可說非常震憾、恐怖。這次景氣衰退狀況之所以難以預測,原因應該是,雖然過去十年來全球主要企業與金融界進行各種改革,提高了開放與透明度,但包括對沖基金與投資銀行等所造成的地下銀行體系大規模負債與壞帳,終於引發風暴,讓全球經濟突然大受打擊。在此過程中,負責維持國際金融秩序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完全無法發揮其應有機能,歐美與日本政府則實施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刺激景氣對策,危機似乎暫時獲得控制,但未來仍有可能出現失控狀況。面對這種情勢,台灣當然必須檢討,提出有效的對策。

一、台灣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須更警覺歐美景氣衰退導致之衝擊

  如前述,雖然歐美各國政府都實施了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景氣刺激方案,迅速化解金融危機,但畢竟金融界仍缺乏完全透明化,因此未來還是有可能失控。此外,失業民眾持續增加,以及為了拯救金融體系納稅者負擔大增,加上各國公債增加,也會對各該國家的社會與政府造成影響,所以可以預期,未來世界經濟一定還會再度衰退。

  根據台灣中央銀行二○一○年一月發表的「台灣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報告,二○○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負2.53%,顯然比二○○八年的0.73%衰退。但是,在這份報告中,第四季經濟成長率6.89%,還是尚未確定的統計數字,加上第四季才有二○○九全年負2.53%,如果只算第一季到第三季,就是負5.76%。之所以劇烈衰退,主要原因是進出口遽減,以及國內需求持續減少。

  此外,新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儘量往香港與中國靠攏。二○○九年十二月以及進入二○一○年之後,國內經濟已暫時恢復平穩,但經濟發展動能卻不強。台灣還必須進行促進出口的各方面努力,其中包括適度修正匯率、適度促進通貨膨脹,以及加強國內投資,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二、各國與台灣的金融監理機制嚴重落伍

  這一波全球金融風暴肇因於國際金融機構。

  其主要問題在於,許多地下銀行體系和歐美金融機構一搭一唱,推出大量且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不僅針對不良債權收取高額利息,還將龐大不良債權包裹推銷給開發中國家的投資機構與民眾,吸收大量資金。其中,台灣長期維持低利率,金融機構便派出大量「理專」向民眾推銷各種歐美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賺其錢。然而,這類金融操作並非常態,風險非常高,包括台灣的財政部與金管局,乃至於IMF、世界各國主要金融機構,都受到蒙蔽,無法取得完整正確的相關訊息。

  台灣過去幾年的金融政策可說非常粗糙,不僅實施極端廉價的信用供給,稅制缺陷與金融機構危機重重的狀況,都未加整頓,卻將重點放在促成銀行合併,實施此類「金融改革」。

  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型態,就像航行大海的小船,難以擁有自主經濟與金融。

三、自由化與全球化仍須適度管制,不可完全實施放任主義

  大多數人認為,金融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不能過度認為金融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一定對經濟有利,因為國家之間的資金、商品與人員移動難易程度各有差異。而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兩大危機,乃是過度依賴中國、以及過度依賴進口能源。台灣政府在這兩個問題上並沒有建立有效對策,反而將自由化曲解為放任,完全袖手旁觀。其結果是,政府只接受前往中國投資的個別台商要求,進行開放,卻完全沒考慮到開放所將造成的社會負面衝擊。

  面對金融全球化這個問題,台灣政府同樣只有放任以及獎勵金融機構合併的政策,卻沒有將適度修正金融監理與金融規範當作施政重點。

  未來,政府若仍只強調這種自由市場的簡化思維,繼續放任商人、配合商人需求,卻要人民承擔所有開放的後果,將很難獲得人民的支持與認同。

四、擬定施政目標須在機會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

  經濟全球化之後,商品、資金與技術更容易在國家之間移動。政策障礙逐一排除,於是,商品市場不再受到政府與地區限制,甚至可能全球幾個主要市場逐漸整合成單一市場。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即便經濟全球化,人們也未必能自由地選擇國家。也就是,商品、資金與技術可以在各國之間跑來跑去,人們要換國籍卻不是那麼容易。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民眾的經濟活動,主要還是在國家領土內進行。因此,對於擁有能在國際間自由移動資源的人而言,全球化確實可以說是一種機會。但相反的,對於其他人而言,全球化則是風險與威脅。因此,政府施政目標必須同時考量兩者利弊,維持其平衡。

貳、台灣經濟的挑戰與機會

  七○年代能源危機結束後,歐美先進國家注意到經濟自主對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很清楚,國家生存與發展必須優先重視經濟,關鍵則是能否開發更多的技術與資源,提高管理與分配能力。

一、提高經濟自主性

  上述台灣經濟兩大危機,亦即過度依賴中國以及過度依賴進口能源,就是忽略經濟自主的後果。所以,當前政府必須提高能源自主程度,以及促進內需產業發展,將來才能避免能源不足的危機,以及降低國際景氣衰退對台灣經濟產生的衝擊。

二、加速創新以促進經濟發展

  過去台灣人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能夠展望未來,在跨國技術移轉以及國際競爭中,洞燭每一項創新可能帶來的商機與發展潛力,把握機會,開拓市場,提升商品競爭力。

  創新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企業家從創新中獲取利潤,整個經濟發展其實就是企業家不斷進行創新的一種創造性破壞過程,透過創新讓現有技術或商品被取代。發展成熟的產業,若未能及時創新就會淪為夕陽工業而被淘汰。由於市場需求的增加,或是創新機會,吸引廠商投入研發,讓成熟的產業邁入另一個開創期。經濟體系中,每個產業的發展期與成熟期長短不同,因此,任何時間點上,都會有一些產業剛進入發展期,有一些則已臻成熟,開創與成熟此起彼落,讓創新得以生生不息,帶動經濟發展。

三、中小企業不斷創新,台灣經濟奇蹟快速發展

  過去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貢獻可說來自中小企業不斷的努力。台灣中小企業非常能掌握商機,善於利用國際貿易,從海外引進技術,終於打造了備受國際社會肯定的台灣經濟奇蹟。六○年代,政府大力爭取外來投資,推出各種非常有利的獎勵措施,並提供高品質勞動力,成功地吸引了不少先進國家企業進駐,勞力密集產品行銷全球。在此過程中,台灣企業引進了較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並且培養了非常多的優秀人才。等到這些人學得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之後,就自行創業,生產外資企業所需零組件,以及外國商人所要的商品。許多中小企業獲得第一筆海外訂單後,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進一步蛻變成為外國企業的OEM代工廠。

  台灣中小企業所供應的高品質廉價商品與零組件,又吸引更多外商注目,於是追加投資前來台灣設廠,並源源不斷購買台灣製造的商品。

四、至後進國家設廠複製過去成功經驗,只會陷入惡性價格競爭

  到了一九八○年代後期,台灣部份產業進入成熟期,在國內工資上漲的壓力下,不少廠商缺乏創新與研發而選擇外移東南亞國家及中國以降低生產成本。這種「到後進國家複製在台灣成功經驗」的策略,對個別廠商而言風險最小,但由於學習門檻低,競相模仿的結果,最後陷入惡性價格競爭,長久下來不僅沒有任何廠商會因而獲利,甚至還必須不斷遷廠,最後被迫倒閉。

  我認為台灣中小企業經營者不應忘記過去那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提升產品品質的努力,面對新的挑戰,應重新注重「創新」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五、政府需協助中小企業創新與技術升級

  台灣未來能否持續發展,端賴上述創新本質能否繼續發揮。目前政府對願意留在台灣轉型與創新中小企業的投資,並未給予降低資本成本充分的協助,對補充性外勞申請與環保法規執行亦過於嚴苛繁瑣,讓中小企業創新的意願受到打擊。中小企業所創造的產值雖然無法和大企業相比,但中小企業卻是創造、維持工作機會最重要的支柱。政府若再任由中小企業關廠歇業,將導致更嚴重的失業潮。這是政府絕不容忽視的課題。

參、解決失業與貧富差距問題

  失業與貧富差距,是目前台灣中產階級以下人民最大的痛苦來源。

一、中下階層所得持續負成長,恐將激化階級對立並衝擊民主制度

  過去七年台灣平均GDP成長率雖然超過4%,但並未為多數家庭所享受,所得最低的百分之二十家庭其可支配所得平均年增率為負0.47%,而所得次低的百分之二十家庭平均年增率為負0.16%。讓台灣不少家庭對未來工作機會與薪資所得成長產生了強烈的不確定感。由於新的工作機會增加的不夠快,現有工作機會又大量流失,不少人開始擔憂自己的前途;薪資所得未能增加,使得不少家庭經濟地位持續惡化,無法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少人因而對全球化產生質疑。

  政府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家庭經濟地位持續弱化的問題,依其他國家的經驗,除激化階層對立外,底層人民為了翻身就會想巔覆現有體制。底層人民由於民主制度無法捍衛她們的公平正義或參與機會的均等,對民主制度亦會開始失去信心。

二、兩岸經貿「無效管理」,資金大量外移影響國內投資

  失業及實質薪資所得停滯不前固然係因台灣不少廠商過分注重「降低成本」的產業出走策略,忽略創新的重要性,但過去八年,民進黨政府未能做好兩岸經貿管理亦難辭其咎。其結果是,台商投資中國金額占我國GDP比重由一九九九年的0.5%一路上升到二○○七年的2.6%。馬政府上台後,亦未積極面對問題反而放任企業西進,到了二○○九年第三季上市上櫃公司匯中金額高達五百廿二億元,超過上半年總金額。資金持續外移的結果,國內投資率就很難提升,工作機會移往後進國家過多,新的工作機會又因國內投資不振、以及對先進國家的投資不足而增加有限,薪資所得自然不易成長,未來家庭所得差距將持續擴大。

三、促進家庭薪資所得成長,才是財政政策首要之務

  當前台灣的經濟問題並非經濟不成長,而是近年來薪資所得呈現停滯狀態,如何將GDP成長率轉化為多數家庭所得的成長才是新政府財政政策首要目標。雖然,薪資所得成長與經濟成長不同步是全球化普遍現象,但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過於密切導致此種現象特別嚴重。

肆、台灣產業結構須再度調整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成長,全球氣候也產生顯著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為溫室效應氣體的過度排放。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自一九九○到二○○三年間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數量,台灣排名第八,但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率則高居世界第一。另依據二○○五年統計數字,台灣高耗能產業(如:鋼鐵、石化、造紙與水泥業)使用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只創造出不到百分之三的GDP,顯示台灣產業結構必須調整,否則很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

一、政府應擬定新政策,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提高民眾就業率

  以德國為例,例如:德國政府於二○○七年將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定位為德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透過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能源消耗,發展再生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德國更將經濟發展目標由追求經濟成長率改為創造工作機會。

二、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產業,邁向經濟永續發展

  台灣正邁向先進國家之林,建立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產業乃是無可逃避的課題。新政府必須藉此機會調整產業結構以減少能源消耗,發展再生及替代能源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並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讓危機化為轉機;將「先進國家成功經驗引進台灣」從生產面節源減碳才能彰顯台灣是一個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

伍、結語

  今天在座的各位,幾乎都是台灣與日本重要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我想各位應該也非常了解企業創新的重要性。確實,創新是台灣長期以來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力,未來能否持續發展,也端賴我們能否掌握、提升此一創新本質。所以,我在此期許各位企業界朋友,不斷追求創新以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能走在經濟變化之先,就能更為沉著因應經濟大海中未測的風浪。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如果今天所講的能提供各位些許參考、有所助益,將是個人最大的榮幸。

  最後,敬祝各位身體健康、事業鵬程萬里。謝謝大家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