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的經濟政策,從一開始的解凍油價、大幅降低遺贈稅,一直到降低產業西進門檻、急欲與中國簽訂ECFA,在在都是有利於富人,卻使中下階層承受苦果的政策。當我們看到產創條例中,馬政府不斷加碼對資本家及企業的補助優惠,但另一方面,健保費率調漲以及二代健保設計卻不斷剝削受薪階級,使得受薪階級負擔政府租稅的比例越來越高,而喧騰一時的豪宅稅卻悄悄無疾而終!

看看財稅資料中心公布的最新資料,台灣國內薪資所得占綜合所得總額超過71%,而炒作房市的財產交易所得,卻只占0.24%,炒作股市的證券交易所得更未納入課稅,「用錢賺錢不必繳稅,用勞力賺錢卻是繳稅主力」。

人民看得很清楚:儘管馬政府用「庶民經濟」來包裝,卻完全無法掩飾馬政府就是一個為資本家與有錢人服務的政府!

經過長時間的辯證,如今大家已經知道ECFA基本上有利於資本家,更只對石化業等少數產業有利,獲利最多的當然是大老闆。反之,由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產品種類與生產型態類似,就連生活習慣也類似,因此與中國簽訂ECFA,當然最可能影響台灣中小企業的生產與中下階層的就業。「三中」(中南部、中高齡和中下階層)加上「中小企業」,就是ECFA最大的受害者。

在面對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嚴重失業時,馬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提出被譏為像「豆腐渣工程」的各種急就章短期就業措施,當面對ECFA所帶來的巨大失業衝擊時,馬政府又一再宣稱「已經準備好了」950億救濟預算,要即將失業的勞工「無需擔心」,卻無力說服人民台灣經濟的前景何在?就業機會何在?貧富差距如何縮小?

香港與中國簽訂的CEPA已經證明使得香港的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根據香港工會提供的數據,香港的最低層員工每人平均月入由1997年時的1,800港幣降到2009年的1,400港幣,衰退了兩成二;而最高層的平均收入,則是由1997年的26,000多港幣增加到2009年的超過43,000港幣,增加了六成四。短短十二年,兩者的差距由最初的14.8倍暴增到31.3倍。而家庭所得方面,2009年最低組別的每月住戶所得平均也較1997年衰退了三成九,最高組別則大幅增加了八成八。這種嚴重惡化的貧富差距,不只導致勞資對立,也造成香港社會嚴重的階級矛盾。

香港經驗的殷鑑不遠,ECFA所可能為台灣帶來的衝擊難道不夠清楚?對於從不重視、甚至刻意造成貧富差距的馬政府而言,當然不會在意ECFA對台灣「三中」族群帶來的威脅。950億只是天邊彩虹,能看卻不實際!反對ECFA、抗拒馬政府種種劫貧濟富的經濟政策,才是建立安居樂業、長治久安經濟的正確態度。

馬政府自上台以來,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對中國傾斜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已達到讓人瞠目結舌、憂懼惶恐的地步。台灣人民在「經濟馬上好」的期待中將票投給了馬英九,誤以為「全面開放」可以開創榮景。馬政府對中國「全面開放」果然進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只不過半年的光景,「六三三」的政策目標已成神話:經濟成長率不知何時才能到6%,還已經成為負值;失業率降到3% 當然是天方夜譚;國民所得已沒人敢奢望到三萬美金,人民現在只求工作能保住。對中國開放的政策路線,顯然不是解救台灣經濟的答案。

兩岸開放與一般正常國家間的開放不同,對岸中國並不承認我方主權,且他們瞭解大經濟體的市場優勢能磁吸語言相同、文化類似的小經濟體,使小經濟體邊陲化的市場原理(即「軸心-邊陲」效應),所以他們長年來一直大膽自信的採取「以經促統」政策,積極以經濟吸納台灣。二十年的兩岸經濟開放經驗亦已清清楚楚告訴了我們,對中國越開放,台灣的資金、技術越會向大經濟體的中國移動,台灣的經濟活力則會越被壓抑。馬政府上台後的「全面開放」,亦同樣證明了這一「軸心-邊陲」效應的實在性,它讓台灣掉入史上最高失業率、最低經濟成長及國人薪資負成長的深淵。

中國市場事實上只占全球市場的7% 左右,但經二十年的兩岸互動,台灣出口之四成業已集中到中國,也就是說,我們把將近一半的力氣放在不過7% 的市場上,其他超過90%、許多是高所得的市場,卻看不到足夠的努力。這也是我國在國際競爭力上,逐年被韓國所迎頭趕上終被拋至後頭的主要因素。

馬政府一直擔心中國市場會被韓國搶走,但擔心之餘,我們實在更應該看看韓國究竟是怎麼樣昂首闊步邁向全球,此外,更應思考如何才能讓台灣從「鎖進中國」的經濟黑洞中掙脫,更積極地走向全世界的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之道。換言之,政府當今的要務絕不是汲汲地追求喪權辱國的ECFA協商,而是應全面走向全球,讓人民看到其展現突破困境的態度與魄力,積極與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洽簽自由貿易協定,這才是對台灣真正有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