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正常國家」—-台灣主體性的追尋
[ 2002-10-19, 李登輝 ]
專題演講 各位貴賓、各位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朋友: 今天是群策會成立以來所舉辦的第一次大型研討會,並且以「邁向『正常國家』」為大會的主題,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醒所有台灣人民,在經歷過去十二年的民主化、本土化、達成民主政黨輪替建立台灣本土政權的同時,應該重新去檢視台灣走過的歷史軌跡、重新認識台灣的價值與定位、來確定台灣未來發展與改革目標;透過台灣主體性的追尋,來讓台灣走向一個「正常國家」。
一般而言,一個「正常國家」國家的發展必然受到其個別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以及其所處的天然地理環境所影響;一個「正常國家」的人民,也必然會依據其自己的歷史經驗與地理環境,以自己為主體作為思考的出發點,找出一條對其最有利的發展途徑。但是,台灣在過去這兩百年來的發展,經常受到外來勢力的影響,而無法自主的決定其自己要走的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甚至迄今不能認清自己所走過的歷史,也因此不能深刻的去反省這塊土地所走過的歷史軌跡。國家目標與政府體制也經常是外在賦予,而不是這塊土地的人民,依據其自己的需要來加以思考。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也似乎習於這種由外來勢力決定自己生活的方式,即使在民主政權輪替後兩年的今天,人民也未能真正擔負起作自己主人的決心,堅定的扛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思考國家未來的目標,勇敢的去面對挑戰,在堅定的意志下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不能永遠被歷史所束縛,但也不能脫離自己所經歷的的歷史時空背景。
如何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透過歷史的認識,找尋自我的定位,走向未來,往往是一個國家與民族成長動力的泉源。而台灣之所以不能成為「正常國家」,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歷史,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思考。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過去國民黨執政的時代,在我們的教育裡面,我們對於台灣歷史的使命的認識,一直都停留在台灣是別人的「據點」、「跳板」、與「基地」上;而少有人去思考台灣自己存在的價值,如何去當自己的主人,找尋一套適合台灣自己的架構與制度,用心來經營這塊土地。
荷蘭人來台,台灣扮演的是荷蘭和中國沿海貿易的「據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為的是要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甲午戰後,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短暫成立的「台灣民主國」甚至還要感嘆自己「無主可依」;日本在接收台灣之後,也是把台灣當為附屬的殖民地,以及大東亞共榮圈的一個「跳板」;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接管,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也仍只是將台灣當成「反攻復國」的「基地」。
在這些過程裡面,台灣存在的價值一直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繁榮與發展上,扮演著配合別人發展的角色,政府的體制也不是針對台灣設計,而是別人的賦予;在過去長期的歷史中,台灣人民從來沒有被徵詢過他們希望走什麼樣的前途?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希望將台灣建設成什麼樣的國家?而生存在台灣土地上的人民,在上述長期的背景下,也產生一種過客的心態,從未認真的把自己當成主體,把自己當成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擔負起主人應負起的責任,認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前途?設定自己的目標?思考什麼樣的制度才是適合自己的制度?
以國民黨政權來台為例,當年剛撤退來台時,主要的目標並不是把建設台灣作為第一要務,而是強調「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認為來台只是過渡階段,隨時都將返回中國大陸,「消滅萬惡的共匪」,重新取得政權;但是,這個想法隨著國際情勢的發展與兩岸實力的對比,逐漸失去了可行性,國民黨也才逐漸認清此一現實,才開始在台灣逐步投入長期的建設。在政治制度上,在國共鬥爭的政治背景與「反攻大陸」的基本國策下,台灣實施戒嚴體制,在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下,執政者並未認真思考讓台灣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憲政。而在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則是套用和國民政府一起來到台灣的憲法與政府組織架構,未必合於憲法有效實施下「小國寡民」的台灣,也未必合乎組織精簡與效率之原則。
在外交上,我們仍以聯合國五強之一自居,進行大國式外交,而未依照台灣當時的實力進行務實調整;在國防軍事部署上,也一直維持大陸軍主義,強調登陸作戰,購買坦克,為的就是要達成「反攻大陸」的目標;這種趨勢,一直到執政者體認到「反攻復國」變得不可能之後,才有逐漸的調整。登輝個人在此列舉出上述現象,為的並不是指責過去國民政府或是國民黨的歷史錯誤;而是在提醒大家過去所走過的這段歷史,是不是有值得我們反省之處;反省我們是否曾經因為對自我角色的錯誤認知,在未能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下,犧牲了民主的進程、犧牲了政府應有的效率、犧牲了國家資源應有的合理配置,而讓自己長期以來不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過去和司馬遼太郎訪談的過程中,我嘗試從一個台灣先民及住民的經歷來看台灣的歷史,但也遭到相當大的批判,相信各位都還有深刻的印象。當時我所談的台灣歷史軌跡是從清朝甲午戰敗,割讓台灣,到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然後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台灣人民從滿心歡迎國軍抵達,到認清中國國民政府腐敗本質的這一段歷史。我所提到的這段歷史,和那些過去曾經強烈批判我的人所經歷的歷史軌跡有所不同,在他們的認知中,正統中國的歷史軌跡應該是,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隨後由於清朝的積弱與腐敗,導致一九一二年清朝覆亡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此後,中國又經歷內戰、北伐、剿匪、抗日,到參與二次大戰,對日戰爭獲得勝利,成為國際五強之一並「光復」台灣;但隨後又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潰敗,撤守台灣;在撤守台灣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共隔海對峙,中華民國試圖在台灣「復興基地」「勵精圖治」的這一段歷史。比較兩者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國成立、北伐、剿匪、抗日、國共內戰等中國的經歷,並不是當時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的經歷。正因為兩者陳述著不同的歷史軌跡,也使得雙方對於現狀的認知與對未來的期待都有不同的看法。
這兩種看法之間,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刻畫著彼此不同的生活經歷,也影響到彼此對於如何建設台灣、如何改革與對於台灣未來走向看法的不同。 個人在過去執政的幾年中,曾經嘗試在這些方面作重新的思考,曾嘗試以台灣做為主體,來思考台灣的前途,試圖找出一個符合台灣所需要的政策與目標,但是在舊的黨國體制之下,依然遭遇相當大的阻力。我提出從「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概念,將中華民國的統治範圍界定在台、澎、金、馬,並以此作為改革的範圍與基礎;因為個人瞭解到,如果我們不能回歸到以台灣現狀做為改革的主體,而企圖在一個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的概念下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是不切實際的。
個人也從上述概念下,推動了資深民代的退職,與國會的全面改選,讓我們的民意代表能夠真正代表生活在這一塊土地的人民;我們取消了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擱下「反攻復國」的責任,讓台灣回歸正常的憲政發展;成立陸委會、海基會,制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以台灣為主體來處理兩岸事務,打破過去「漢賊不兩立」之作法,開啟兩岸互動;隨後我們也進行了精省的工作,讓台灣的政治組織架構不再疊床架屋,提升政府的施政效率;在外交關係上,以自稱是來自「台灣的總統」定位,推動「務實外交」,進行國際訪問,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上述的種種政策都是站在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務實推動才有可能;如果是一味繼續站在「反攻復國」的角度,則不可能在過去的十二年當中,進行相關的變革。但是,上述的改革畢竟不是全面性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仍須與舊思維進行妥協,並受到很大的牽制。 二000年的三月十八日,台灣人民在民主制度下,用選票選擇政黨輪替,選擇一個本土政黨,建立了一個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政權,台灣人民用選票,給了阿扁總統一個強力的mandate,期待阿扁總統繼續帶領他們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革;大家都在「有夢最美」的激情下,迎接新希望與新禧年的到來。
但是,個人要提醒大家,就從民進黨執政,台灣人民建立自己政權的那一刻開始,台灣人民雖然可以盡情的懷抱自己的希望,擘劃自己的未來;但也從那一刻開始,台灣人民必須認識到,台灣人民必須自己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台灣已經不能再把任何的責任歸咎給外來的政權,或是去依附任何外國的發展。台灣人民必須要認真思考自己要如何解讀自己過去的歷史,認識目前所面對的環境,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政府體制,建立自己未來發展的總體目標與戰略。 當然,我們也都瞭解,現今的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與族群所組成的社會,不同的文化與族群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歷史經驗,要形成共同的認識並不容易。但是,在台灣的各文化與族群,都應敞開心胸,去應尊重其各自對歷史的瞭解與解釋的空間,只有在包容與彼此相互瞭解下,大家才能去刻畫一個未來共同的願景,也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出真正的「新台灣人」,找到「新台灣人」自己的目標。 在過去這兩年內,大家在阿扁總統的領導下,雖然嘗試朝上述目標邁進,但是也依舊遭遇許多舊思維的反撲與阻撓,在外在環境上更必須同時面對中國崛起以及國際經濟衰退的挑戰。
但是,如同我前面所提醒大家的,這一切的重擔都已經落在台灣人民自己的身上。台灣人民只能以更堅定的意志與決心來面對上述困境。面對台灣未來的發展,以及台灣主體性的重新發現,有幾點是值得我們繼續努力的:
第一、在教育方面,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將台灣過去走過的歷史融入教育之中,讓台灣的下一代瞭解這塊土地,以及其先民所走過的的歷史,而不是一味從傳統的歷史角度來陳述,用填鴨式的方式來傳遞給下一代。歷史的認知,影響著台灣對於自己未來,以及未來台灣和外在社會的定位,也影響著未來改革的動力。未來教育的改革更應配合著社會的脈動與需求,以及未來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來加以調整,而不是將下一代從他們生活的環境與時空加以抽離。唯有配合其生活背景、環境與未來趨勢來進行規劃,規劃一套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快樂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利基,去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挑戰。
第二、在經濟方面,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在面對中國經濟崛起以及全球化競爭下,繼續保有自己的主體性與生命力。儘管亞太國家同時都面臨中國經濟崛起的壓力,但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在同文同種,以及對自我定位不清的情況下,更容易在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下迷失自己的主體性。台灣在面對部分企業前往中國投資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經濟永續發展,並充分照顧大多數根留台灣的企業與人民,為他們保有優勢,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與生活條件。
第三、在政治方面,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一套更能夠落實台灣民主,實現主權在民的選舉制度,以及一個更符合台灣土地與人口比例的國會與政府架構。目前我國憲法中對於國家領土範圍的定義、以及目前的選舉制度與國會議員的數目,可以說是制肘台灣政治發展與造成代議政治亂象的主要根源;而維持當年以中國大陸為藍本所規劃的政府組織架構則是阻滯台灣邁向精簡、效率、「小而美」政府的主要障礙。如何克服,也值得我們加以思考。 這兩天研討會的主題,大致上就是從上面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個人衷心的盼望大家都能從以「台灣主體性」的角度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作自己的主人,擔負起主人應負的責任;更期盼能藉由這兩天的討論找尋出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替設定台灣未來的總體戰略目標鋪路,讓台灣儘早走向一個「正常國家」。
最後,預祝大會成功,各位身體健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