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叢書005—《台灣的文學》
本書首先詮釋台灣文學的範圍及其與中國、日本、世界文學的關係。 二是介紹台灣最早的民間口傳文學,包括原住民與閩、客移民的歌謠、神話、傳說。 三為三、四百年來台灣文言詩文的古典文學發展。 四是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 五是中國國民黨政府臨台後,以華語為主的戰後文學,以及五十年代開始戒嚴後,約每十年一個分期的台灣現代文學,以至八、九十年代多種主題內涵與多種族群的文學。 最後以台灣文學的主體性與新展望作為結論。 […]
本書首先詮釋台灣文學的範圍及其與中國、日本、世界文學的關係。 二是介紹台灣最早的民間口傳文學,包括原住民與閩、客移民的歌謠、神話、傳說。 三為三、四百年來台灣文言詩文的古典文學發展。 四是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 五是中國國民黨政府臨台後,以華語為主的戰後文學,以及五十年代開始戒嚴後,約每十年一個分期的台灣現代文學,以至八、九十年代多種主題內涵與多種族群的文學。 最後以台灣文學的主體性與新展望作為結論。 […]
這本書將會告訴您李登輝總統對台灣國家的藍圖構想,及台灣人民堅忍不拔、衝破獨裁統治的動人詩篇。 […]
本書從歷史、國際法以及憲法理論等三個角度,深入探討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 […]
本書採取「以台灣為主體」的立場,論述台灣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國家,所具備的地理環境基礎,並闡釋在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條件下,透過人民與土地的長期互動,所塑造出來的國家性格。 […]
群策會的願景台灣叢書系列,包含台灣的地理、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灣的文學、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台灣的社會、台灣的故事、台灣新典範、台灣的音樂、台灣人的精神、台灣的社會、台灣的卓越、台灣之美、台灣文學導讀、台灣的美術等書。
群策會成立以來,一直是以提昇台灣主體性為最重要的工作。自從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的政治紛紛擾擾,國家認同出現嚴重的分歧,這些都源自台灣主體性不堅定所產生的。為什麼台灣人民會缺乏主體意識呢?歸根究底,就是對自我的認識不清,這也是近來我常常提起的:「我是誰?」的問題。台灣人必須學習從思考「我是誰?」,到「我是什麼人?」,再進一步確認「何謂台灣人?」最後才能建構出台灣人的自我,形塑台灣人的哲學。 […]
面對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的兩岸情勢,以及國內兩個在野黨主席不顧台灣民意反彈及國際輿論撻伐,逕自前往中國訪問,對兩岸關係又投入一大變數,群策會在2005的上半年,一連串在台灣南北各地,共舉辦四場大型論壇:一場「從反分裂法的邪惡看兩岸交流的新思維」及三場「面對國家迫切的危機─全民總動員遏阻連宋聯共賣台」大型論壇。本書就是將前述四場論壇內容收集成冊,除了希望就兩岸交流的種種利弊得失、政策分析,提供執政當局及台灣人民參考之外,許多專家學者們剖析連宋訪中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亦收錄於此,留待台灣人民及歷史公評。 […]
隨著台灣民主進程的不斷深化,以及對國際挑戰的回應,台灣人民生命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已經邁向更高階段。延續一九九六年以來的主流民意,二○○○年及二○○四年本土政權贏得總統直接民選,但立法院依舊維持朝小野大的格局,這種政治局勢對台灣的發展提出新的課題。可以說,今天這個「民主內戰」時代,正是我們建構超越內部矛盾的「新時代台灣人」的時候。 […]
制定台灣新憲法,關係台灣的生存發展,至深且鉅。群策會於2004年11月27、28兩天舉辦「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共有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及捷克國家十七位學者專家,應邀來台與會,其中更有十一位針對台灣新憲法的相關議題提出論文報告;本書就是將這次研討會中所有的論文集結出版,一方面要讓更多國內外人士深入了解此議題,更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國內外學者再深入探討研議,為未來台灣制定新憲法做出貢獻。
本書將2004年總統大選後,台灣人民如何以理性、冷靜的態度面對來自內、外所面臨威脅,撥亂反正,再造台灣民主法治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