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對香港的影響如何?
CEPA簽訂後,香港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大量北移中國,僅靠中國觀光客的旅遊相關產業帶動經濟成長,工作機會多轉為不穩定的臨時工、低技術、低薪的職位為主。另一方面,開放中資赴港炒作房市與股市,導致房價狂飆,貧富差距擴大,香港已成為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者。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讓香港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的掌控。 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前,中國政府一再宣揚CEPA是「順應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以及「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等原則;這跟馬政府、中經院研究報告或中國商務部研究報告的說詞相當一致。本質上,CEPA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地方特區政府的特殊政策。整個協商過程,不僅排除大多數香港人民的參與,一切的協商,從不公開透明,對產業發展及勞工就業的衝擊,也未經過完整的評估。香港政府只是一再強調CEPA對香港經濟的利益,而避談不利的影響。現在馬政府排山倒海地宣傳ECFA的好處,而漠視ECFA的不利衝擊,與過去港府的作法如出一轍。
五、南韓有急著要與中國簽訂FTA嗎?
韓、台兩國的經濟發展策略截然不同:南韓是採取「投資國內,壯大自己,提升價值,建立品牌,佈局全球」的發展策略;台灣則是「投資中國,壯大敵人,降低成本,從事代工,搶進中國」。所以,南韓並不急於與中國簽訂FTA。南韓是壯大自己,先與歐盟、美國等先進國家簽訂FTA後,才審慎考慮是否要與中國簽訂FTA。台灣則是被中國阻撓,未能與世界主要國家簽訂FTA,馬政府竟然未提抗議,不自助圖強,還主動投懷送抱,乞求先與中國簽訂ECFA,充分展示了主從關係的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