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簽訂ECFA,對台灣服務業及白領階級之衝擊如何?

對中國投資之開放,直接衝擊了台灣之製造業,間接使台灣的雇傭減少、工資縮水、消費萎縮,而ECFA之簽訂則直接衝擊了台灣服務業及服務業之就業市場。若馬政府再承認中國學歷,則衝擊面將更大、更為廣泛。中國之服務業因土地廣、人口多而具規模之優勢,再加上語言相通之方便,可迅速蠶食台灣的服務業市場。我國服務業占GDP之比重在2008年是73.2%,就業人口計596萬人(2007年)占我國就業人口1,029萬人之58%。在我國失業人口屢創新高之際,馬政府急於與中國簽訂ECFA必加深青年學子將來尋求就業之困難。 我國為加入WTO,在服務業市場作大幅度之開放。外國服務提供者可以以自然人(常須擁有證照)或以商業據點設立方式到我國提供服務。此一開放雖然會對我國之就業產生排擠作用,然而由於外國人對我國語言及文化較不熟悉,因此,其衝擊有限。至於同語言及文化之中國服務業者,我國則至今仍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禁止中國人到台灣長期工作以及不承認中國學歷而不允許中國人參加我國之專門職業證照考試,藉此避免中國服務業者到台灣提供服務所會造成我國就業之衝擊。

3.3 與中國簽訂ECFA不會對台灣農業產生衝擊?

即使簽訂ECFA後暫不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但依目前台灣農業品種、人才、技術與資金皆已快速流向中國,並反過來打擊我國農產品的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情況來看,台灣農業其實早已面臨岌岌可危的處境;更何況,若十年內或十年後依WTO之要求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並免除關稅,則十年內或十年後將對台灣農業造成更致命的打擊。 雖然台灣自2002年才加入WTO,但為降低中國農產品的威脅,台灣一直單方面背離GATT最惠國待遇原則,禁止進口中國830項農產品。因此,過去八年來,台灣農業所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 中國擁有與台灣地理及氣候相似的區域,台灣能生產的農產品,中國都能夠生產,因此兩國的農產品存在相當大的替代性。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有計畫的引進台灣優良品種、生產技術與管理人才,使得台灣農產品出口至美、日等市場減少的數量,百分之百都是被中國所取代,例如出口至日本的鰻魚、毛豆以及出口至美國的吳郭魚等。近幾年來,中國更在16個省份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積極吸引台灣的優良農產品品種、生產技術、管理人才與資金。根據中國的統計,目前在中國投資的台資農業企業已達6,100多家,資金達2,300億元台幣,進入園區發展的台資農業企業達5,000多家。簽訂ECFA後,赴中國投資農業將更加自由化,必使台灣農產品的國外市場進一步萎縮,國內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亦必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