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簽訂ECFA,產業就不必外移,有利增加勞工就業機會?
中經院所做的研究報告,完全未考量廠商投資區位選擇對台灣國內經濟的衝擊。最明顯的事證就是:中經院的研究報告並未針對簽ECFA後,台灣經濟是否將會出現克魯曼教授所說的「軸心-輪輻」(hub-spoke)效應進行探討。此種效應會因中國繼續阻撓台灣與東協以及其他主要國家簽署FTA而加速進行,使台灣徹底邊陲化。 在中國繼續阻撓台灣與東協以及其他主要國家簽署FTA情形下,台灣若先與中國簽ECFA,此時台灣廠商若選擇繼續留在台灣投資生產,所生產的商品輸往中國雖可享受ECFA關稅優惠,但輸往東協國家時,卻無法享受關稅優惠;這個廠商若改到中國投資生產,則在中國生產的商品輸往台灣與東協國家皆可享受關稅優惠,再加上中國市場規模大於台灣的市場優勢,簽ECFA後,台灣廠商勢必大規模西進以享受「中國軸心」的優勢,台灣將會出現第二波產業外移。 多數廠商選擇投資中國後,勢必同時削減這些廠商投資台灣的規模,除造成民間投資不足,資本累積速度變慢外,亦會減緩新技術引進的速度,使得新工作機會增加速度不夠,受薪階層的薪資所得將更難增加。 馬政府同時亦忽略了中國生產的商品亦可零關稅銷往台灣的嚴重問題。簽ECFA後,不少以台灣為市場的廠商將會隨第二波產業外移而赴中國投資生產,再將在中國所生產商品低價銷回台灣,導致原在台灣生產的廠商不是被迫移往中國,不然只好關廠歇業,對勞工工作機會產生極大影響。
3.1 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利多於弊嗎?
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必定是弊遠大於利。馬政府早已定調要與中國簽訂ECFA,之後才找中經院進行評估,來為其既定政策背書,完全是「先射箭,後畫靶」。中經院則秉承馬意,運用未必適用於台灣的經濟模型,以不切實際的假設,得出馬政府所要的結論。經濟部再以「專業調整」為由,扼殺「專業良心」,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或直接刪除。然後,馬政府就透過強力文宣廣告,誇大不簽署ECFA的經濟損害與簽署ECFA的經濟效益。以如此荒誕的「專業調整」來誤導人民的作法,應該受到譴責。 舉例來說,因台灣與中國已是WTO資訊科技協定參與國,電子資訊相關產品多已零關稅,中經院的評估報告結果顯示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為簽署ECFA後的最大受損產業,但經濟部卻將對其產值的衝擊直接刪除,這等於是一種竄改行為。經過如此「專業調整」後,馬政府再透過強力文宣廣告,誇大不簽署ECFA的經濟損害與簽署ECFA的經濟效益(經濟成長率將提高1.65%至1.72%,並增加就業人數在25.7至26.3萬人之間)。這樣的「專業調整」結果,能說服台灣人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