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午安

28年前的今天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先生接見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代表,並承諾支持正名運動,同年7月28日國民大會經兩輪表決,最終以一票之差驚險過關,歷經10年的抗爭,「山胞」終於正名為「原住民」,8月1日公布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稱呼正式納入憲法。但就在接見代表之前,李前總統便曾經在屏東山地門舉辦的原住民文化會議中,以總統的身份首先使用「原住民族」來稱呼,顯見李前總統對於原住民族正名一事早已從心底支持並肯定。

李前總統不管是於總統任內或是卸任後的退休生活皆對原住民族的議題相當關心,同時也支持原住民族爭取權利的各種運動,他認為「原住民」的意思代表「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具有幾個層面的意義:第一是集體性的「原住民」及「原住民族」的正名,不論是清帝國時期使用的「蕃」,日治時期使用的「高砂族」,還是國民黨執政所使用的「山胞」,都是由統治者以「他稱」的方式來命名,而原住民的稱呼是原住民以「自稱」的方式,決定自己要叫什麼名字,強調主體性及自主性,「原住民族」更是強調擁有民族集體權,具有民族的自決權;第二個部份是正名也包括個人姓名的正名,也就是回復傳統名字的權利;第三則是部落、山川等傳統地名的正名。在這些過程當中,「原住民」的正名是所有正名運動的基礎,並在原住民族權益的爭取上具有引導及基礎性的功能。

 

而在經過多次的請願、遊行抗爭後,「山胞」終於正名為「原住民」,並在原住民國大代表全力支持下,將「原住民」正名為具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2005 年7月31日原住民族委員會首度舉辦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的活動,陳水扁總統正式宣布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工作。

 

 

(圖:李前總統參加臺東原住民運動會&端午節訪視高雄原住民服務中心      來源:李登輝照片集)